11月13日,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学术沙龙在我校举行。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博士立足杭职院办学实践和愿景展开交流探讨。我校校长贾文胜、副校长陈加明,以及党政办、发展研究中心、专业建设指导处相关负责人参加沙龙。

会议开始,贾文胜向与会代表介绍了abty·(集团)科技公司的办学情况及相关工作思路,从学院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政府支持与办学属性、跨界融合与校企共同体、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等方面作了介绍。随后,贾文胜就学校下一步就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高职反哺基础教育两个工作思路作了憧憬与规划。

各位博士围绕上述两大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主题一:西方学徒制的模式与经验介绍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关晶副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的主题发言,她从国际比较出发详细介绍了德国、瑞士、丹麦、英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的现代学徒制。

来自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的李俊博士作了题为《德国现代学徒制介绍——基于企业的视角》,他首先从立法与管理、教育系统结构等方面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随后对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作了简要介绍,再从数据呈现入手,对德国企业参与学徒制的数量、收益状况、参与动机等方面作了介绍,最后从企业的视角展现了德国学徒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主题二:高职院校反哺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介绍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的刘晓副教授从自身经历的三个事件谈到了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绝不是表面上的所谓中高职衔接,而是应该贯穿职业启蒙教育、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的一个整套的体系。职业启蒙教育从大学的生涯指导开始为时已晚,应当提前至青少年儿童阶段。随后,他从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职业启蒙教育的目标体系、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涉及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主体的责任对该主题展开了较为学术性的分析。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陶李博士从课程角度入手,介绍了技术类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并从世界上普职融通的四种模式、三种课程类型、四种路径、四种设置方式这5个版块介绍了职业教育反哺普通教育的职业类课程探索。最后她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出发点将课程开发分成通识课程、探索课程、预备课程和资格课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唐林伟博士在《高职院校反哺普通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指出,所谓“反哺”是一种回归。他以“知识从哪里来?”作为逻辑起点,并从黄炎培、蒙台梭利等国内外教育名家的理论作为引导,指出“工作”是人的本能,对儿童而言他们生而会“工作”,但儿童“工作”与成人“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认为高职院校反哺普通教育应当定位于儿童的职业陶冶,职业准备教育,促进学科知识内化等几个方面。他特意强调了职业陶冶与职业启蒙的关系与区别。最后,他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做出一些尝试,比如:适合普通教育的职业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种课程选择;技能鉴定与高学历毕业生的职前教育等。

主题发言结束后,贾文胜提出两大愿景:一是联合一批学者开发出个性化职业启蒙的教材,要求内容保持原创性和本土化;二是希望将我国各地区学校的学徒制案例整合成一个研究平台。最后,贾文胜向参会博士颁发了“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书,希望将abty·(集团)科技公司作为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的一个固定的科研实践基地,并将学术沙龙这一形式常态化。

当天下午,参会代表参观了abty·(集团)科技公司,进一步了解了abty·(集团)科技公司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