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2016年度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子库项目申报工作,5月27日上午,我校在行政楼第四会议召开非遗教学资源库项目申报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校内外共十五名专家对非遗教学资源库项目可行性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非遗教学资源库项目组成员列席。校党委副书记赵一文出席此次论证会,会议由学工部部长韩亮主持。

会议开始,赵一文首先向到场的专家介绍了我校申报非遗教学资源库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且对项目设计思路、项目可行性方案做了说明,提出了“一个决心、五个课程、两个有关院系”的基本建设框架。韩亮则向出席人员介绍了目前我校非遗资源库的建设情况,争取依托现有资源,在突出杭职特色、突出差别化的基础上进行立项,并向专家组征求意见。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大教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黄河清提出,非遗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技艺上。“静修课”、“雅赏课”,都可以作为文化选修课,培养学生“静”的敬业、审美和做人态度。同时,还可将与学校学科相关联的非遗技艺进行借鉴并有机结合。著名文化学者、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中关村文化创意联盟首席文化顾问徐迅则提出在非遗教学资源库建设时,应囊括道法修身、工匠精神等内涵。著名文化评论家、中国美院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曹工化则建议我校的非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要有文化担当,居高方能致远,要着眼大局方能出成效。王嘉明、邓京、黄小建、韩吾明、邱云等几位专家纷纷发言,提出学校在非遗的课程建设和培养人才中,既要体现工匠精神,也要结合学校现有资源来开展建设,结合市场需要培育非遗人才。

赵一文提出,此次非遗教学资源库建设,还可以与我校职业素养进课堂相结合。重点就在于如何在已有的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进行样本建设,将专业老师和非遗大师的话语进行对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职业教育的层面将非遗传承、创新、发展起来。

经过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与商议,大家一致认为非遗资源库建设的宗旨一是传承文化道统,二是涵养工匠精神,三是融合古今生活方式,通过实践与摸索,将非遗教学落到实处。此次专家论证会的召开,为非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未来的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