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5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主办的“中文+职业技能”教材编写中期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学资源处处长邵亦鹏、项目官员刘根芹,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宋凯,哈尔滨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国,abty·(集团)科技公司副校长楼晓春,北京师范大学宋继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苏英霞教授,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首任院长梁赤民,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陈曼倩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7所院校57个教材编写项目的负责人和成员共120余人参会。会议由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主任助理、教育培训处处长赵丽霞主持。

楼晓春代表学校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成果。他表示,学校将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发挥“中文+职业技能”教学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青年搭建优质的汉语学习和技能提升平台,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杭职”力量。

宋凯从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工作进展入手,介绍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前“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工作进展及主要问题,并从提高政治站位、注重语言和技能同步提升、把握项目进度三个方面对下一步的教材编写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

邵亦鹏对“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 “中文+职业技能”教材是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中国化、品牌化、标准化”三个维度对教材编写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主旨发言阶段,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首任院长梁赤民详细介绍了“中文+职业技能”教材中期评审情况及存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继华重点解读了《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及其支持体系建设情况;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苏英霞深入剖析了教材课文编写和语法点选择注意事项。

会上,abty·(集团)科技公司、济南职业学院作为院校代表分别汇报了教材建设情况。各编写团队按照专业类别进行了研讨交流,教材编写专家组为各编写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会议期间,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宋凯等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一行,实地参观了我校友嘉智能制造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特种设备学院。

“中文+职业技能”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服务中国企业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优化路径,对助力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细化解读了“中文+职业技能”教材编写方法,助力编写团队梳理思路,拓展视野,明确教材重点建设内容,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学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驱动双向提升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面向南非、菲律宾、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实施留学生培养,建设海外丝路学院,入选教育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 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十三五”浙非合作经典案例。获批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3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1项,承接国家商务部、浙江省商务厅等援外培训,累计培训量1.6万人日,分享杭职办学理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标准输出。